少吃巧克力、糖、低纖維飲食等,以避免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據新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連年居高不下,現有患病人數達到3.3億,每5位死亡者中有2人死于心血管病。當務之急,人人都應該預防心血管疾病。因為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北京時間4月22日,發(fā)表在《BMC Medicin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和北京大學醫(yī)學部的研究團隊發(fā)現,兩種常見的飲食模式,包括大量攝入巧克力、糖果和含糖飲料,可能與中年時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
以往調查飲食和健康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一營養(yǎng)素上。然而,關鍵營養(yǎng)素在許多常見的食物中共存,因此僅關注個別營養(yǎng)素的研究不能完全反映其對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綜合影響。
為了更深入研究飲食對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死亡率的影響,研究人員分析了從英國收集的116806名年齡在37至73歲之間參與者的數據,這些人在2006年到2010年間被招募到英國生物庫。研究人員通過24小時在線飲食評估收集了參與者多次報告的詳細飲食數據。
在平均4.9年的隨訪期間,發(fā)生4245例心血管疾病,838例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以及3629例死亡。
通過分析,研究人員確定了參與者所攝入的營養(yǎng)素和食物種類,并終歸納為兩種飲食模式。第一種是高含量的巧克力、糖果、黃油和低纖維面包,以及低含量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第二種是高含糖飲料、果汁、巧克力、糖果、蔗糖和果醬,以及低含量的黃油和高脂奶酪。
研究人員發(fā)現,第一種飲食模式與心血管疾病、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以及全因死亡率之間存在線性關系。遵循第一種飲食模式的參與者更有可能是男性、也更年輕、經濟狀況不佳、吸煙、體力活動較少、肥胖或高血壓。在這一組人群中,年齡小于60歲或患有超重或肥胖癥的人比年齡大于60歲沒有超重或肥胖癥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
第二種飲食模式同樣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風險,盡管他們也傾向于參加體育活動,并且不太可能吸煙或患有肥胖癥、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膽固醇。但比那些不吃這種飲食的人,第二種飲食模式中女性、年齡小于60歲的人或患有肥胖癥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
研究人員提醒稱,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還無法得出關于飲食、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之間因果關系的結論。此外,由于飲食數據來自個人24小時的評估,而不是連續(xù)的一段時間,它可能也不能代表參與者一生的飲食模式。未來的研究將深調查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兩種飲食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之間存在關聯的潛在原因。
研究通訊作者、牛津大學紐菲爾德初級衛(wèi)生保健科學系Carmen Piernas博士說:“這項研究表明,少吃巧克力、糖果、黃油、低纖維面包、含糖飲料、果汁、蔗糖和果醬可以降低中年患心血管疾病或死亡的風險。”
這與之前的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即低糖低熱量飲食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關。
Piernas說:“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不良飲食習慣是造成這種情況的重要原因。我們的研究結果有助制定基于食物的飲食建議,幫助人們吃得更健康,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論文鏈接: